編者按
電視連續劇《一代洪商》最近在央視熱播。為滿足觀眾對故事發生地洪江古商城的了解,湖南日報全媒體推出了一組《新湖南 新旅游·洪江故事》,講述電視劇背后精彩的洪江古商城故事,讀者好評如潮,希望了解更多洪商的事跡。為此,本報再推出《新湖南 新旅游·洪商故事》,講述10位洪商艱苦創業、誠信經商、熱心公益、家國大愛等方面的故事,敬請關注。
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軍 通訊員 袁春華 林振林 王承當
4月25日,走進洪江古商城育嬰巷,在景點“汛把總署”對面,一棟有100多年歷史的窨子靜靜矗立。
洪江古商城景區育嬰堂原址。通訊員 攝
此屋即為育嬰堂,上下兩層,有房18間。在清代,是洪江的慈善機構,專門用來收養棄嬰和孤兒。
據介紹,清代時,洪江等地有溺女棄嬰的惡習。洪江巨商張書等人看到后十分痛心。光緒五年(1879年),張書首捐千金,牽頭本地商人倡辦育嬰堂,發動各同鄉會館和商幫開展育嬰、恤嫠、防疫等慈善活動。
“錢財是天下公物,不應該一人私有”
“光緒十四年(1888年)至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間,育嬰堂累計收養周邊各縣及當地棄嬰、孤兒、遺腹子1872人?!焙榻瓍^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梁斌介紹,電視劇《一代洪商》中,洪商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精神深深感動了全國觀眾。其實,以張書為代表的洪江商人仁孝的品格,同樣令人感動。
張書,江西臨川人,6歲喪母。后來,他把繼母當成生母一樣孝順。
“一個包袱一把傘,跑到洪江當老板?!背赡旰?,張書來到洪江經商,40歲后開辦了“誠致行”,以經營桐油、木材起家,成為當時洪江的首富。
有一天,得知父親在漢口病危,張書十分掛念,立即動身從洪江乘船千里迢迢去探視。病榻前,驚異于兒子來得這么快,父親激動得眼淚直流。
張書為父親侍奉湯藥,在父親病亡后又盡心操辦喪事,自始至終不留任何遺憾,人們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動。
張書兄長早逝,他恭敬地對待兄嫂,撫養侄兒。對堂兄弟,張書每年都給他們送去財物,并給他們購置固定資產,使其安定生活。張書還在京師開設會館,幫助身在異地的同鄉渡過難關。
張書雖富有,對財富卻有獨到見解。他提出“錢財是天下公物,不應該一人私有”,認為“上天厚待,給予自己錢財,是要讓自己用錢財去幫助他人”。
張書經常以此自省,并告誡后人要有正確的財富觀。他雖富有卻很節儉。據記載,張書每天吃的食物分量不多,更舍不得吃好的。有人勸他不必對自己這么苛刻,他說自己的先人都沒嘗過這么多的好食物。
“‘天下的錢,天下人賺’、仁孝正義等優秀、豁達的品格,為洪商帶來滾滾財源?!绷罕笳f,為富而仁、慷慨大度、樂于扶貧濟困、熱心公益等,都是洪商的顯著特點,張書正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。
“做了各種善事也不要張揚,不然就會違背做善事的初心”
據資料記載,張書在家鄉臨川開學堂、建學校等,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。有一年,家鄉遭水災,張書運去萬石糧食賑災,并修建河堤,以平定多年的災害。
張書還在洪江及周邊各縣修建纖道、疏通險灘、捐寒衣,設救生船,救助落水商民等,開展各種慈善事業。
每逢災害,張書都會捐糧、捐錢。光緒二年(1876年),山西、河南等地大旱,農產絕收,田園荒蕪,被稱為“晉豫奇荒”“晉豫大饑”,張書捐麥子4000石救濟災民。
光緒十三年(1887年),黃河鄭州段決口,張書為漢口10余萬難民資助了一個月的生活費。而其他諸如施藥、安葬死者、撫恤,幫助亡者家人謀生等數不勝數。
80歲時,張書對公益事業依然十分關心。一次,他兒子張祖培同大家商議,擬在育嬰堂的基礎上增設保赤堂,以更好地養育和保護幼兒。有人提出,修建保赤堂的房子能買到,但是修繕的費用卻很難籌集。
正當大家就是否增設保赤堂猶豫不決時,張書說呱呱墜地的嬰兒經常瀕臨夭折,這樣的事情怎么能猶豫呢,他要兒子贊成增設保赤堂,并即捐錢四十八萬九千文。
因行善積德,功績卓著,清光緒年間,張書被誥封一品,時任靖州知州金蓉鏡還為其撰寫《臨川張封翁傳》。
張書一生都在行善,病危時,聽說京畿遭災,他還叫家人寄去千金以幫助受災群眾。
張書享年87歲,臨終前叮囑后人:“如果做了善事卻讓大家都知道,這不是真善;做了各種善事也不要張揚,不然就會違背做善事的初心?!?/p>
張書去世后,洪江社會各界感其恩德,經洪江各大會館、商幫和百姓公議,在育嬰堂為張書立木主神位,定期祭祀。
張書有6個兒子、10多個孫子,在他言傳身教下,均賢明而有為,其中1人中進士、6人中舉人。
張書家族堂號為“張慎德堂”,他的后人也繼承了他樂善好施的品行,為洪江慈善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。而張書熱心慈善的事跡和精神,也在洪商中傳承下來,成為洪商的優秀傳統。
來源:湖南日報·華聲在線
作者:肖軍
編輯:劉秋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