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網時刻記者 梁馨雨 洪江區報道
“煙火萬家,稱為巨鎮?!?/p>
“商賈駢集、貨財輻輳、萬屋鱗次、帆檣云聚?!?/p>
這是王炯在《滇行日記》中對洪江的描述。
近日,《一代洪商》的熱播,將群眾的視線再次拉入明清時期洪江大型油坊煉制“洪油”宏大場面。
《一代洪商》以歷史真實事件為背景,以一桶清代底油為線索,聚焦洪江古商城,講述了百年油號元隆油號掌柜劉云湘(張豐毅飾)和恒順油號掌柜楊同昌(李立群飾),在奸商與官府、軍閥、日諜、土匪相互勾結的歷史大背景下三代的恩怨與傳奇。展現了一代洪油商人在歷史巨變中的家國情懷和商賈理念。
煙火萬家 顯洪油史當年輝煌
洪江區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楊廣文介紹到,在清咸豐年間,四川秀山有座油榨坊不慎失火,房屋被毀,存放的桐籽被燒得焦黑。油商們在損失慘重之際,認為這些被火燒得桐籽,棄之可惜,為了挽回損失,試圖將焦黑的桐籽熬制成油。誰知,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,歪打正著發現這種油品色澤黃黑,氣味芬香,運至常德、武漢等地銷售,船民們用來作船蓬的涂料,能防止雨水滲透,頗受歡迎。從此打開銷路,批量生產,起名為“秀油”。清咸豐末年,秀油制作技術傳入洪江。油商們在制作秀油的過程中,精心研究,從改革制作工藝入手,合理配方,將梓油、洗油按比例混合,熬煉制成一種新的油品,名叫“洪油”。
洪油色澤金黃,清澈明亮,具有良好的防潮、防腐。防蛀的通用性,無污染。從清同治三年張吉昌在洪江創建第一家油號開始,經營洪油的油號逐漸增多,形成集收購、榨煉、制作、包裝、運銷為一體的格局,經濟實力日益增強,位居洪江經濟繁榮的三大支柱產業之首。據《中國實業志》記載:“鼎盛時期,同業(洪油業)有十六七家之多,運出桐油(洪油)二十萬擔以上,值七百萬元(銀元)”。其產量在民國時期達到了全省桐油總產的39.03%。
商賈駢集 示洪油人精神不凡
清末時期的張吉昌油號、民國初年的慶元豐和徐榮昌油號,都號稱為擁有百萬銀兩的大戶?!兑淮樯獭分兄鹘莿⒃葡娴脑腿宋锸呛榻瓚c元豐油號創辦人劉岐山。
劉岐山,1860年至1865年在太平軍中當士兵,九江地段失散離伍后,向農民家里買了只腳盆劃過長江到九江回到劉家坑老家。為生存,其父親讓他到洪江堂姐夫所開的“高燦順”油號學徒,從徒弟到總管達四十年之久。后離開油號后創辦慶元豐布號。
清朝末年,油價大跌,洪江各油號都不敢買油,劉岐山慧眼獨具,看準行情,將其手邊財力,大量收購。1911年將油運到鎮江出售,一舉獲利二十多萬兩銀子,將布號改為慶元豐油號。
洪江楊恒源油號的老板楊竹秋,則是《一代洪商》中另一位主角楊同昌的原型人物。
楊恒源油號的前身是“恒源永”洪油號。于清光緒二十年由楊竹秋其父親與他的堂侄婿傅成齋合資人創辦。設號于洪江大碼頭巷。楊竹秋經商有道,洪油號逐年盈利頗為豐厚。
當時,由于洪油的迅猛發展,還有力地帶動了圓桶業、裱糊業、運輸業和其他商業、服務業的發展。隨著油漆的普遍應用,桐油失去了其主要市場。同時,公路、鐵路的興起,洪江水運交通優勢不再,這一產業逐步走向衰落。
《一代洪商》劇組拍攝時在原洪江瓷廠遺存的廠房內,搭建了元隆油坊和恒順油坊。拍攝殺青后,搭建的油坊除了成為許多游客的打卡點外,洪江區桂花園鄉川山村借助《一代洪商》的影響力,重點打造洪油坊產業項目,建起油茶加工銷售產業和洪油歷史文化研學體驗中心,洪油歷經300多年的輝煌,如今,油茶成為桐油的另一種延續,帶動周邊村民致富。
來源:紅網懷化站
作者:梁馨雨
編輯:彭淵林
本文為湘商頻道原創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sweetestboys.com/content/2022/04/22/11150797.html